• <noscript id="kgw4w"><legend id="kgw4w"></legend></noscript>
    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淶源 > 人文地理

    河北·淶源

    人文地理  發文時間:2024-06-01 16:11:42   瀏覽次數:

    淶源縣在河北省西部、拒馬河與唐河上游,距北京西南160公里,坐落于太行山北端。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這座孕育在蒼巒疊翠中的山間縣城,一直坐看云起,側目著華夏大地的風雨變幻。



    古人仰望的飛狐,氣勢磅礴,居于太行之巔。煙霞飛升,白石嶙峋,孕育出大自然的奇幻,將峰巒瑰麗留在這片山水之間,點綴著萬里長城,歲月烽煙。



    千秋戰國,重重山海鑄就塞上邊關。萬里烽燧,滾滾狼煙相伴倚天屏翰。光陰流淌,這里激蕩風云之變。往事如風,這里見證歷史變遷。



    歷史



    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率眾反遼,遼軍屢戰屢敗國勢危殆。這一年,遼天祚帝為給公主祈福,下令鑄造淶源鐵鐘。



    這口鐵鐘就一直珍藏在淶源閣院寺中,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口有明確紀年的遼代大鐘。大鐘形如軍盔,通高1.4米,重兩噸,鐘壁上有漢、梵兩種銘文,合計1200余字。



    因銘文中有“飛狐縣”三字,這口大鐘也被后世稱為“飛狐大鐘”。飛狐縣正是當時淶源的名字。這片土地與飛狐大鐘一樣,守護在王朝的邊陲,記錄著歷史的變遷,經歷著興亡起落。



    《廣昌縣志》記載,淶源東北有飛狐山,近山之人常夜聞狐鳴。此間自古便有“飛狐郡”的說法。



    自西漢起,朝廷在此設廣昌縣。隋代為避太子楊廣名諱將廣昌改為飛狐縣,1914年改稱淶源,取“淶水源頭”之意。



    淶源東望長城紫荊關,西拒雁門要塞,南連倒馬隘,北扼飛狐鐵壁,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于是這座近塞邊城成為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碰撞的舞臺,而飛狐這個名字更成為這座山城最重要的符號。



    地理



    交匯是淶源地理最大的特色。長城穿境將農牧文化交匯融合,太行山、恒山、燕山首尾相連,華夏脊梁交會蜿蜒。淶水、易水、拒馬三源同脈流淌,噴涌出不息的生機。



    白石山位于“三水”之源的淶源境內。由于山體顯露白色而得名。白石山峰林挺拔高聳,氣勢磅礴,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一百多個巨型石峰矗立在綿延10公里的范圍內,云霧繚繞,時隱時現。


    2002年,經過專家論證,為了保護這片全國獨有的構造峰林地貌景觀,國家批準建設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如今登頂白石山,面對峰林云海,依然能夠感覺到億萬年前太行山北部這場壯麗的地質變遷,宏偉陽剛、雄峻挺拔的地理環境,不但將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沉埋地下,同時也見證了淶源的歷史,為這座飛狐之城創造出一段邊塞奇緣。


    古建

    拒馬河的源頭與一座古塔輝映成趣,述說著這片的蒼桑過往。古塔始建于唐天寶年間,人們現在看到的塔身是幾經修繕后的遼代風格建筑。


    古塔通高25米,外形為八角五層閣樓式設計,古樸而別致。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淶源興文塔。


    興文塔的修建與淶源一個古老的行業有關—鑄幣。據傳,唐天寶年間負責鑄幣的飛狐匠人集資修建的這座興文塔,取“興文重教”之意,冀望子孫后代可以依靠讀書改變命運。鑲嵌在塔基上的一塊漢白玉石碑,便記錄下當時淶源鑄幣業的繁盛。


    淶源因出產高品位的銅礦而成為歷代王朝的中央鑄幣廠,1982年在淶源浮圖峪就曾出土了鑄幣爐遺址以及大量西漢五銖錢,甚至還出現了兩件五銖錢鐵范。


    鐵范就是鑄造國家貨幣所用的錢模,一枚枚五銖錢就在銅汁的澆注與冷卻中成形,取代了秦朝的半兩錢,成為由漢至隋重要的法定貨幣。


    此后,飛狐鑄幣的歷史因戰亂而時斷時續,最終在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才停止了淶源自漢代開始的采冶鑄幣歷史。


    唐代興文塔的修建,并沒有實現飛狐人騰達富足的夢想。從唐末紛亂的五代割據到宋遼交鋒的金戈鐵馬,這片土地一直深陷在戰火籠罩中,未曾有片刻寧靜。



    于是,人們便將對家國安定的祈望寄托在飛狐城的千年古剎閣院寺中,閣院寺位于縣城中部,遼代史稱閣子院。


    寺中現存最早的建筑文殊殿修建于公元966年,遼應歷十六年。此時距離唐朝滅亡只有59年。


    文殊殿的建筑形式為單檐布瓦歇山頂,屋宇進深,面闊各三間,為減柱造結構建筑。這種方殿建筑格局在現存遼代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遼代之后,太行山的庇佑讓這座古寺未曾遭到毀壞,卻也淹沒在茫茫歷史中。


    1979年,一支清華大學的科考隊造訪了這座偏僻的山城??疾礻牭呢撠熑耸?3歲的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莫宗江。作為梁思成的入室弟子和重要助手,莫宗江陪梁思成考察了趙州橋、佛光寺等大量古跡。



    1979年的這次邂逅,讓淶源古寺與建筑大師就此相遇。莫宗江對閣院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在當年發表了《淶源閣院寺文殊殿》的建筑學論文。至此,淶源閣院寺才重新被大眾所知曉。1996年,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以后,國家相繼對興文塔與閣院寺展開整體修繕,這座遼代的大型古建在2020年完成整修,重現雄姿。


    滄桑風雨,時空變幻,古寺、古鐘與古塔見證了光陰對這座山城的打磨與勾勒。源遠流長的邊塞文化,雕飾著飛狐人那絕不向命運的剛毅與堅忍。


    紅色歷史


    1941年,全面抗戰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淶源作為晉察冀邊區政府領導下的重要敵后抗日根據地已如一把楔子,牢牢釘在日軍布防的華北地區,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掃蕩,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


    1939年深秋,淶源縣城再一次落入敵手,坐鎮張家口的日本“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阿布規秀希望以此為契機,從北線插入一柄尖刀,直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河北阜平。


    位于阜平東北方向的淶源解放區成為日軍急需突破的要塞。于是在阿部規秀的調動下,1500多名日偽軍從張家口奔赴淶源。


    阿部規秀沒有料到的是,日軍駐屯軍的動向早已被中共淶源地下黨破獲。淶源白石口山路崎嶇,險峻難行,山腰上矗立數百年前明王朝修建的長城要塞,這里就是當年八路軍楊成武部隊伏擊圈入口。



    1939年11月3日清晨,雁宿崖殲滅戰打響。向銀坊進攻的日軍520余人在雁宿崖雅被全殲。這場戰斗中,日軍除13人被俘,其余大部分被殲滅,八路軍繳獲大量物資。雁宿崖的慘敗,讓號稱“山地戰專家”的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惱羞成怒。


    1939年11月4日,這位剛剛被晉升為中將的日軍主帥親率1500余人再次進返來淶源解放區。于是,一場載入史冊的大戰在太行山中拉開帷幕。


    11月6日,53歲的阿部規秀進入黃土嶺一線。然而,這里卻是年僅25歲的楊成武給這位日軍名將設下的“落鳳坡”。至此,八路軍參戰部隊已經完成了對阿部規秀的包圍。


    7日下午,黃土嶺之戰打響,敵我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就在戰斗進入白熱化的時候,正面迎戰的晉察冀軍區第一團團長陳正湘接獲報告,黃土嶺一座小院發現日軍臨時指揮所,陳正湘隨即命令展開炮擊。


    當時只有18歲的炮手李二喜完成了這次定點炮擊。在一團擔任干事的軍旅作家魏巍親眼目睹當時的情況。他在戰地通訊《黃土嶺戰斗日記》中這樣寫道:“說話之間,有幾發炮彈就接二連三在那里爆炸了。濃煙過后倒下了好幾具尸體,其余的都跑到房子里去了?!本瓦@樣,四發炮彈全部命中日軍指揮所。



    日本駐屯軍最高司令阿部規秀被炸成重傷,不治而亡。阿部規秀也成為中國抗戰史上八路軍在太行山上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指揮官。



    如今的黃土嶺硝煙散盡,雁宿崖黃土嶺戰役勝利紀念碑就靜靜地矗立在太行山間,向后人講述著那段抗日救亡的激昂歲月。


    2017年,黃土嶺戰斗遺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黃土嶺一役,八路軍殲滅日軍九百多人,讓侵略者的“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士氣,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白求恩


    在距離淶源縣城33公里的溝谷中,一座小廟安臥山間。廟宇之前的半身石像格外引人注目。石像的主人是諾爾曼.白求恩。這座小屋就是白求恩大夫的戰地手術室,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白求恩小廟。



    1939年10月24日,一場縫合手術正在小廟中緊張地進行著。手術傷員是剛剛從摩天嶺戰斗中抬下來的八路軍戰士。



    當時身處現場的攝影師吳印咸摁動快門,拍下了這張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照片《白求恩大夫》。人們并不知道的是,在這次手術中,白求恩的左手中指被碎骨割破而感染。照片的拍攝距離白求恩犧牲只有19天。這一年,白求恩49歲。從加拿大到中國支援抗戰已將近兩年。


    在晉察冀邊區的戰地行醫中,白求恩曾奔波近800千米,完成手術三百多次,救治傷員過千人。在一次戰斗中,他曾連續手術69個小時,救治115名傷員。


    1939年秋,按照原計劃,白求恩要返回加拿大為解放區籌集醫療經費。但隨著阿部規秀對解放區的步步緊逼,白求恩放棄歸國,毅然隨軍參加了摩天嶺、雁宿崖、黃土嶺戰斗。


    就在吳印咸摁動快門的那一刻,人們依然能聽到幾百米之外的隆隆炮聲。吳印咸在緬懷白求恩的文章中這樣描述那天的情景?!皬哪μ鞄X下來的傷員一個個抬到了這里,順次排在小土坡上。這種戰斗氣氛像我們這樣不經常上戰場的人不免有些緊張。同志們要他趕快離開。白求恩大夫卻回答說,如果我們現在走,就會增加傷員的痛苦和危險,敵人暫時不會到,我們還可以給剩下的傷員做完手術?!?/p>



    就這樣,白求恩醫療隊在戰火逼近小廟前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全部傷員的手術,才匆匆撤離。而在這次手術中,白求恩因劃破手指感染。在消炎藥物嚴重短缺的解放區,他的傷勢最終轉化為膿毒癥。


    就在黃土嶺戰役結束四天后的凌晨五時,白求恩與世長辭。白求恩逝世后,晉察冀邊區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1939年12月1日,延安為白求恩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主席題寫挽詞,并于1939年12月21日寫下了國人熟知的《紀念白求恩》一文。


    近80年過去了,淶源人乃至全中國沒有忘卻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戰友。這座白求恩戰地手術室依然靜靜地注視著這片土地,講述著崢嶸歲月的點滴往事。


    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道,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在這片三山交會、三水同源的土地上,白求恩與頑強的中國軍民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時代中譜寫出共產主義與人道主義精神贊歌。


    太行在雄峻中兼收山水的氣韻。淶源從近塞邊城到紅色熱土,新一代的淶源人一直傳承著這份堅毅與勇敢,迎接全新的挑戰。


    希望


    1988年,一名12歲的淶源少年張勝利給時任淶源縣政協副主席車志忠寫了一封信,文字質樸充滿童真,但是信中的內容卻是這一年他失學了。


    車志忠收到這封信后,第一時間把情況反映給正在籌備希望工程的共青團中央。就這樣,張勝利有幸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第一位受助學生。



    1997年,張勝利21歲。即將畢業的他沒有猶豫,毅然從上?;氐綔Z源,希望工程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希望自己也能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回饋家鄉。


    從回到家鄉的那天起,張勝利來到一所只有五名學生的學校,開始了教師的生涯。山村小學道路崎嶇,學生們缺勤嚴重,張勝利就一家一家地跑,用自己的經歷見聞說服家長,于是五個學生變成21個。


    在孩子們心中,張勝利是他們的偶像,很多孩子都希望長大以后像張老師一樣教書育人。2018年,張勝利已過不惑之年,現在他最愛談的還是教育。在他的呼吁以及政府的幫扶下,幾百名貧困學生重回校園,三所希望小學落地生根。


    讀書讓張勝利改變了命運,如今他與同事們依然執著地奮斗在淶源這片土,他們要用教育讓更多的人能夠脫離貧困。


    結束語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p>


    淶源的山川河網浸潤著歷史的滄桑,也凝結著今人的自強。飛狐的傳說,大鐘的冀望都為這片土地抒寫著夢想與希望。當下一個千年回首,這里不再狼煙積聚,寧靜富強將成為這片土最美的樂章。


    caoporm97国产在线视频_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_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_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另类
  • <noscript id="kgw4w"><legend id="kgw4w"></legen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