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kgw4w"><legend id="kgw4w"></legend></noscript>
    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淶源 > 人文地理

    淶源歷史古跡

    人文地理  發文時間:2022-06-05 10:12:50   瀏覽次數:

     閣院寺淶源縣城有座千年古剎閣院寺,它位于淶源縣城廣昌大街西側,坐北朝南,保存下來的中軸線古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經樓,兩側有西便門、東西配殿、西禪房。附屬文物有遼代鐵鐘一口、經幢兩通。寺內古松蒼翠,殿宇錯落,“閣院鐘聲”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一。閣院寺有八最:其中斗拱、窗欞、壁畫被稱為文殊殿“三寶” 。
    ① 全國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筑;
    ② 遼初最典型的官式建筑;
    ③ 全國唯一的三開間、方形,減柱造殿宇;這種格局是全國唯一
    ④ 代表遼代最高水平的、單體佛像尺幅最大的壁畫;
    ⑤ 現存年代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欞;
    ⑥ 代表中國古建最高水平的斗拱結構;
    ⑦ 年代最早的青綠色為主的外沿彩繪;
    ⑧ 全國唯一的有明確銘文紀年的遼代大鐘。
    閣院寺始建于何年?
    據文獻、碑刻記載,閣院寺“東漢創建,唐時重修”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殿始建于遼應歷十六年(公元 966 年),距今 1000 多年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土木結構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殿經過一千多年風風雨雨,天災人禍,而文殊殿卻保留下來,留下中華千年文明史的見證。
    文殊殿為什么這么堅固?一是設計好,結構科學,精巧,是由當時的工部設計的;二是施工質量好。上萬個部件,每個部件之間都能結合得嚴絲合縫,施工十分精細。
    建于遼初的文殊殿保留著漢唐時期的建筑風格,古樸凝重,強勁大氣。
    文殊殿的窗欞 自遼至今各朝代都有并都保留下來,尤其是其中兩塊遼代菱花格子窗最為珍貴。這兩塊窗欞上的紋飾,有跳舞的人形,有塔形,有瓶形等。
    文殊殿的壁畫是文革時拆掉十八羅漢后才發現的。明代時有人用黃泥將壁畫覆蓋起來,才完善保存下來。
    文珠殿的壁畫有三個特點:一是水平高,出自大師之手,筆法簡勁流暢,色彩淡而華麗,代表遼代最高水平;二是尺幅大, 15 米寬的墻上只有四組坐在蓮座上的像;三,運用了立粉貼金的手法。
    文殊殿是遼初武定節度巡官李存菀為其父武定軍上柱國李彥超祈福而建造的。在文殊殿前西邊的陀羅尼經幢說明了文殊殿修建的原因和年代。
    飛狐大鐘
    閣院寺東南角有一口大鐘,鐘高 1.6 米,口徑 1.5 米,重約 2 噸??诓糠骤T 6 個鐘耳,鐘身鑄銘文,有漢、梵兩種文字。據鐘身銘文記載,此鐘鑄于遼天慶四年( 1114 年),是為 皇帝和公主祈福鑄造的,是我國現存唯一有明確記年的遼代大鐘,因鐘銘文中有“飛狐”字樣,被稱為“飛狐大鐘”。飛孤大鐘音質極好,六個鐘耳音質略有不同,或渾厚或清脆,用手輕拍,嗡嗡作響,用力撞擊,聲傳十數里,余音裊裊達數分鐘。史書稱其“渾渾然有太古之韻”,顯示了古代高超的鑄鐘技藝。
    興文塔
    在淶源縣城東部、拒馬源泉群之一的“淶水源”北側,是淶源的標志性建筑“興文塔、泰山宮”。古塔殿宇錯落有致,與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皷|塔松濤”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一?!芭d文塔”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 744 年)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1982 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文塔為磚塔,塔高 21.5 米,為五級八角實心磚仿木結構。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其座為須彌座,直徑 7 米;第一層塔身南辟一穹窿頂的洞室,內原供水母娘娘像;以上各層的平座上飾欄板望柱;第四層塔身南造一佛龕,原供一尊銅佛像。各層塔身正四面飾拱形盲門,斜四面飾直棱盲窗。塔頂為八角攢尖式,塔剎由須彌座、覆缽花瓣、受花、寶珠組成。由于塔剎是由柏木一節貫穿而成,塔剎成彎形。
    興文塔碑刻
    鑲嵌在第一塔身東面盲窗位置的漢白玉碑刻長 52 厘米,寬 40 厘米。碑文記載:“東西南北總銅山,萬萬千千彌億年。錢坊日鑄百萬貫,工匠千人若神仙。天寶三載置此塔,不朽不壞與天連……”。碑刻記載了淶源古代礦業、冶煉業及鑄錢作坊的勝況及建塔的時間,從而看出是鑄錢作坊出資修建了這座塔。鑲嵌在第二層塔身西北面盲窗位置的漢白玉重修興文塔碑刻長 70 厘米 , 寬 40 厘米。碑文主要記載了修塔時間為大明嘉靖 18 年 4 月 , 而且還說明了是儒道兩家共同主持重修了此塔。
    興文塔的性質 塔本來是佛教用于安放供養舍利子的。但興文塔沒有地宮,始建碑也未提到佛教內容。而且塔名為“興文塔”,是振興文化的意思。
    泰山宮 泰山宮是淶源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最大的廟會所在地。
    白石山長城
    白石山長城游覽區,位于白石山西北麓,是明代長城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地段之一,未經當代人修整,是長城的原始面貌。淶源境內的明長城為內長城,是北京和河北平原的內防線。內長城東起懷柔,經八達嶺向西南到淶源,再延伸入山西省。白石山長城屬明代內長城中的一段。白石山長城西邊的插箭嶺和東邊白石口關,是長城上的兩個重要關城。兩個關城之間約八千米的長城,有三分之二墻體基本完整,個別地段的墻垛尚且完好, 40 多座敵樓有 30 多座保存基本完好,如今許多敵樓中有羊倌居住。
    明長城修建于公元 1573 — 1576 年之間,白石山長城西段有一石,上刻“大名府滑縣工”。也就是說這段長城由大名府滑縣(現河南省滑縣)民工修筑的。東段山上有兩重城墻,附近村民仍稱其為“曲陽城”,是由河北省曲陽縣民工修筑的。
    一般來說,長城敵樓應“騎墻而立”,而白石山長城的兩座敵樓卻建立在墻體外 30 多米處。這種敵樓也叫哨樓。充分體現了當時在長城建設“因地制宜”的設計思想。
    烏龍溝長城
    位于白石山東北約 40 公里處,與白石山長城同一線。是我國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連續 40 余座敵樓基本保存完好,關城的城墻、翁城保存基本完整,烏龍河繞城而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aoporm97国产在线视频_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_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_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另类
  • <noscript id="kgw4w"><legend id="kgw4w"></legend></noscript>